观众到底想看什么?兔年春晚不煽情了但还是骂声一片
发布时间:2023-01-26 00:00:07 来源:嘈坊

挠头、翻白眼、昏昏欲睡,这不是苦逼打工人在听老板开会发言,而是今年央视春晚的现场观众对小品节目的反应。


【资料图】

都说小孩子不会撒谎,看到现场小朋友们生无可恋的模样,满脸写着“妈妈我要回家睡觉”,就知道兔年春晚小品究竟有多让人无奈了。

现场观众煎熬度秒如年,电视机前的男女老少也是被小品尬到手脚蜷缩。

网友们实在无聊,纷纷开始找节目之外的“笑点”。

“挠头哥”、“淡定弟”、“尬笑小伙“……

央视春晚欢乐不少,但大多数笑声,跟本应该搞笑的节目没半毛钱关系。

反而把观众看得一头雾水、一肚子气。

可能大家也没想到,小品总算是不煽情了,但五个小品,竟然有三个是夫妻吵架?

全网热议:春晚小品到底怎么了?

一、《初见照相馆》:最聒噪小品,强行煽情尬翻天

兔年春晚小品的“第一尬”,是于震和孙茜带给我们的。

毫无CP感的二位强行扮演“欢喜冤家”feel的老夫老妻,在照相馆上演了一场闹剧。

两人本来是要补拍结婚照,结果偶遇一对儿新婚小两口后重点就开始跑偏,看起来像是要无理取闹拆散小夫妻。

编剧似乎想不到除了吵架之外其他推进剧情发展的桥段,老两口吵完新人夫妻吵,你劝我完我劝你,吵架劝架冗长循环,剧情成了“套娃”。

本来整个节目就找不出一个像样儿的笑点,于震的“严肃脸”、孙茜的苦情范儿更是给尴尬剧情增添了不少凝重气氛。

饰演小夫妻的白宇帆和张佳宁也没好到哪儿去。

他们在《山海情》和《知否》等口碑好剧中的表现是惊艳的,可演小品就明显“水土不服”了。

包袱抖不响,可两位的嗓门实在亮。本就聒噪的台词设计让他俩扯着脖子大喊更招观众反感了,台上演得狼狈台下看得痛苦。

也许是编剧也不知道这出闹剧究竟该如何收场了,干脆来个“万能”煽情结尾。演员们吵着吵着突然哭上了,最后夫妻对拜happy ending。

《初见照相馆》刚一表演结束就迎来了如潮恶评,网友们纷纷开启“毒舌模式”从剧本到演员一通狂怼,还有观众说这节目单纯就是个“命题作文”。

唯一值得庆幸的是,编剧大发慈悲让故事发生在照相馆,虽然结尾的煽情飙泪惹人烦,但好歹没有最可恶的“包饺砸”了。

二、《上热搜了》:清一色差评,同时得罪男女观众

这个小品确实上热搜了,只不过是被网友们骂上热搜的。

它在某种意义上是“神作”,不到十五分钟竟然能让所有观众气得吃不下年夜饭,无论男女。

依旧是中年夫妇大吵大闹,这次家庭纠纷的“导火索”是老公上热搜怕被老婆发现,进而引出他私藏“小金库”事件。

“妻管严”、“私房钱”、“给邻居评理”,这些观众看到吐的老土情节,春晚的编剧们竟然还没有写够。

而且剧本中对夫妻二人的形象刻画,着实令大家不适。

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“畏妻即宠妻”成了国产小品的“潜规则”。

仿佛一个男人要是不像耗子怕猫一样怕老婆,就根本不是好丈夫。

《上热搜了》中的丈夫,总是一副畏畏缩缩的模样。电话缩厨房里悄悄打,挣的钱全交给老婆掌管,一百多块钱都要跟老婆伸手要,在家中毫无尊严。

众所周知,尊重是爱的基础。

一对夫妻,丈夫怕老婆怕到卑微,两口子还能有爱吗。

在这种设定的基础上,“小金库”梗根本不好笑,只会让男观众痛骂。

不光丈夫塑造得差劲儿,妻子的形象也非常糟糕。

“你哪来的钱?”“我挣的钱” “你给谁挣的钱”“给你挣钱” “那给我挣的钱,怎么成你的了”“所以我都给你了啊” “我的钱用你给吗?”“那我不给你了” “我的钱你凭什么不给我”?

一个胡搅蛮缠的“母老虎”不会引起女性观众共情,对丈夫颐指气使更是对广大已婚妇女形象的抹黑。

拿捏住老公的血汗钱不会让当代女性“与有荣焉”,只会让人觉得这个女人在“吸血”家庭。女性观众真正想要看到的,是独立自主的妻子形象。

编剧让女观众们看到的,是女人实现“财务自由”要靠克扣丈夫劳动所得。这样荒谬的剧情设置,又怎么不让电视机前的女性群体失望愤怒呢。

本来剧情就已经够让人生气了,秦岚嘶哑的嗓音、造作的演技又在持续给观众的愤怒值“倒油”。等到了结尾“反转”,观众的怒火彻底压抑不住了。

编剧大概是想蹭直播话题的热度,所以安排了一出妻子想要借助丈夫上热搜开直播涨粉的离谱戏码,搞自以为很幽默的“反转”。

结果热门话题是蹭上了,深度和内涵则是完全没有。公众最关心的卖假货、搞低俗噱头等直播乱象,编剧一个字都没提。

讽刺是幽默的一大来源,可现在的小品编剧似乎再也不会讽刺了。

一个莫名其妙的亲额头戏过后,就是“大团圆”结局了事,毫无诚意。

三、《对视50秒》:老梗重弹,无聊透顶

这是本届央视春晚除了广受好评的《坑》外,被骂最少的小品。

可这并不代表节目质量有多过硬,完全是因为它被安排在了零点后,看得人最少罢了。

依然是夫妻吵架的故事,这已经是第三对夫妻吵架了,演员嗓子不疼观众的头也开始疼了。这次吵架场地都不是室内,直接当街开撕。

夫妻撕逼的理由非常牵强,仅仅是互相觉得对方不关心自己。

和好的理由更烂俗,参加完一个“对视50秒”活动就高高兴兴“夫妻双双把家还”了。

如果单是题材重复观众也不是不能忍,关键台词中营造的笑点,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痕迹。包袱几乎全由网络段子构成,编剧也是黔驴技穷了。

“你触碰到我的逆鳞”这句台词,很明显借鉴了大热综艺小品《少爷和我》。

编剧为了提升原创度,还自作聪明地加了句回应,结果把梗搞砸了。

“我啥时候刮着了你的鱼鳞”既生硬又尴尬,不止观众get不到点儿,连演员自己的表情都十分茫然,不知道如何表演出喜感。

整个小品中唯一算是抖响的包袱,应该就是演员的“贯口”了,丈夫精准说出了妻子惯用的口红色号,妻子完整记下了丈夫心心念念的电脑配置。

可这笑点与其说是包袱好玩儿,不如说是烂梗被演员的表演功底拯救了。

更何况台词还有bug,有电子发烧友指出以上电脑型号还没正式发售。

就是这么一个乏味透顶的小品,竟然还想“上价值”教育观众。

听演员咋咋呼呼地大谈“夫妻相处之道”,委实没什么说服力。

剧情强行降智,结局一地鸡毛,《对视50秒》没人想看第二遍。

除了金靖的粉色毛衣成了畅销爆款,整整十分钟的节目什么都没给观众留下。

四、春晚小品之殇,谁之过?

自从陈佩斯、朱时茂在1984年首次将小品这一节目形式带上央视春晚舞台以来,春晚小品已经陪伴广大观众度过了近四十年光阴。

这些年,我们观看过无数经典节目,见证了陈佩斯、赵丽蓉、赵本山三代“小品王”的诞生,如今却不得不承认春晚小品整体质量的大倒退。

从短小精悍到又臭又长,从金句频出到“尴尬癌发作”,从针砭时弊到硬煽情强行教育观众,我们在吐槽的同时,也不免为这些变化伤感。

如今的春晚小品毛病多多,最大弊病就是脱离生活。

今年央视春晚小品节目仅有五个,结果三个聚焦于夫妻矛盾,除了吵架还是吵架。

题材的雷同,揭露出了编剧对生活的理解流于表面。

因为没有扎扎实实深入民生,所以只能靠浅显的两口子拌嘴推动剧情。

又因为对市井百态、对各行各业无甚了解,所以台词设计浮夸又奇葩。

在春晚小品的“黄金年代”,也不乏表现夫妻矛盾的作品,“山丹丹”组合就是经典例子。

可他们从不会生拉硬扯强行制造对立,而是通过冲突反映主旨。

《昨天今天明天》中,小访谈反映大时代;《说事儿》中,白云黑土吵架辛辣讽刺了“耍大牌”现象;《火炬手》中两人的竞争,更是紧扣“奥运”主题。

不光“山丹丹”,赵本山带领“铁三角”时,也在坚持讲百姓事儿,讲身边事儿。

《拜年》生动展现了“村霸”之苦,《卖拐》系列掀翻了江湖骗子的底裤。

观众们讨厌“悬浮剧”,自然也会讨厌想当然的“悬浮小品”。

今年沈腾马丽的小品《坑》之所以大受欢迎,就是因为它反映了“官员懒政”的百姓之痛。

脱离实际遭人厌,强行说教也让观众很是心烦。

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春晚小品越来越喜欢强行“上价值”。

观众看小品不再收获快乐,而是如坐针毡地上着“思想品德课”。

本山大叔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一句名言:“春晚的最大主题是快乐。大家一年365天都在被教育,春晚这天真的没必要了。”

他也确实在作品中践行这一理念,带给了广大观众无数笑声。

可现在的小品创作者,似乎早已忘记了这一点。

“弘扬主旋律”、“建设和谐社会”,什么听起来“高大上”,就用什么“高级词汇”收尾。

这样的小品,“教育意义”确实到位了,可观众看着味同嚼蜡,能开心的起来吗。

连快乐都没有了,一通说教又有谁会往心里去呢。

从前的小品也不是丝毫没有教育成分,可老艺术家们懂得分寸的拿捏,“火候”掌握好了就会收获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效果。

赵丽蓉奶奶的“反间谍神作”《打工奇遇》以“货真价实”四个大字收尾,其实规劝性质非常浓厚,可因为有讽刺基调打底儿,所以反而成了笑点。

陈佩斯朱时茂的经典作品《主角与配角》,其实结尾细品有教育大家“干一行爱一行”的意思在,但因为表现形式带来的轻松氛围,效果十分自然圆融。

观众不是油盐不进,看见教育就绕道,只要说得有道理,大家还是接受的。

可是现在的小品是拿冠冕堂皇大道理“噎人”,这就不能怪观众反感了。

当然,广大观众最痛恨的还是“喜头悲尾”生硬煽情。

平心而论,今年春晚小品在这方面已经收敛很多了,可是《初见照相馆》演员流泪的结尾还是结结实实恶心了观众一把。

喜欢搞“煽情底”的小品演员,大多把陈佩斯老师那句“喜剧的内核是悲剧”挂在嘴边,似乎小品不让观众痛哭流涕就是不“高级”。

可他们集体无视了陈佩斯说过的另一句话:“我要是不能演笑了观众,那是我没本事;可要是明明不好笑观众还在假笑,那就太可怕了。”

如今的小品演员们,何止是想让观众“假笑”,他们还想让观众“真哭”。

所谓“笑中带泪”,“笑”完全看不见,“泪”也是硬催出来的。

此类小品还会道德绑架观众,你提出批评就是“没有同理心”,硬逼着大家一起跟着哭。

这种创作态度既是偷懒走捷径,也是创造力枯竭的体现。

悲哀的是,在“喜头悲尾”大行其道的整体环境影响下,小品领域逐渐呈现出了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趋势,单纯搞笑的演员越来越“不合群”了。

曾因《不差钱》一夜爆红的小沈阳在两年前宣布退出喜剧舞台,他的告别词是一句话:“现在的小品都是喜头悲尾,我做不来。”

小沈阳的感慨说出了无数小品爱好者的心声,大家喜欢纯粹的快乐,怀念曾经看着春晚小品开怀大笑的旧时光。

观众们敬佩小沈阳的实话实说,每逢新春佳节,春晚老小品的点击量会暴增,怀旧的背后是对小品现状的深深不满。

我们想看“你大爷还是你大爷”的本山大叔,想看赵丽蓉奶奶再唱一句“宫廷玉液酒”,想看陈佩斯老师再说一次“我是主角”。

总之,仅仅不煽情了还不够,观众想要的,是笑着看小品。

毕竟,小品的诞生,就是要让观众们笑的。

标签: 央视春晚 夫妻吵架

x 广告
金融
x 广告

Copyright ©  2015-2022 热讯租赁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005723号-6   联系邮箱:29 59 11 57 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