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某宇死前录音曝光!很多自杀是蓄谋已久,父母却最后一个知道
发布时间:2023-02-07 21:23:36 来源:婚姻与家庭杂志

作者:玄圭 编辑:李津

来源:婚姻与家庭杂志

2023年2月2日,江西省、市、县联合工作专班在上饶市铅山县召开新闻发布会,通报胡某宇事件调查情况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在胡某宇失联的3个多月里,有过各种捕风捉影的猜测,如今一切尘埃落定,真相令人心痛。

发布会通报,在国内权威刑事技术专家现场指导下,省、市、县公安机关联合工作专班通过开展调查访问、现场勘查、尸体检验、物证检验鉴定等工作,认定胡某宇系自缢死亡,尸体发现地系原始第一现场。

经心理专家访谈、分析,结合胡某宇失踪前行为,认为胡某宇性格内向温和、孤独,在意他人看法,少与人做深入的思想情感沟通,情感支持缺失,缺少情绪宣泄渠道,常有避世想法,具有随时随地在书本上记录自己情绪、想法的习惯。

2022年9月到致远中学就读后,因学习成绩不佳造成心理落差,加之人际关系、青春期冲动带来的压力,造成他失踪前心理状态失衡,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、记忆困难等认知功能障碍,存在内疚自责、痛苦、无力无助无望感、无意义感等情绪问题,进食出现异常,有明确的厌世表现和轻生倾向。

2022年10月14日17时40分、23时08分胡某宇录制的两段音频清晰表达了 自杀意愿

通过对录音笔中的音频文件进行综合分析,录音内容不存在人为合成、篡改情况。

看来,胡某宇自杀的念头由来已久。在自杀之前,他究竟独自走过了怎样漫长而黑暗的路?

近些年来,青少年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,大多的父母完全不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自杀,或是为什么会为了一点儿小事就轻生。

孩子为何要伪装自己?为何他们的抑郁、绝望要藏在心里,连最亲近的父母都不诉说?

其实,大多自杀都是蓄谋已久。当事人早被各种痛苦折磨多时,也曾试图自我释怀,但最终无法抵抗长久负面情绪的累积,走上绝路。

但身边人往往没有及时发现苗头,或是忽视了一些重要信息,从而错过了劝慰和帮助自杀者的最好时机。

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,中国大概占了30万。这相当于我国每天至少有822人以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。有自杀念头或自杀未遂的人数,也高达200万!

关于自杀,以及自杀干预,小婚家曾采访过著名心理治疗专家林昆辉。

“自杀比灾难严重得多,但我们习惯闭口不谈,更别说自杀前后的心理干预了。”林昆辉这样说道。

林昆辉是台湾大观心理治疗所院长、自杀防治协会秘书长。

从事自杀干预治疗30多年,他在上海首创的“希望24热线”是国内顶级专业的自杀干预热线。林昆辉是业内公认的“顶级危机治疗专家”,他有关危机干预和防治的理论,也让无数人重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。

01

自杀不是意外,是“推力”太大,“拉力”太小

2012年12月,林昆辉在上海创办“希望24热线”。每当有人(媒体)说到某个自杀事件是“意外的偶然”“万万没想到”时,林昆辉都会连说3个 “No!”

他说,自杀率高的原因不在于时代和社会,更不是因为个人挫折容忍力低,经不起打击,而是当事人没有构建起完整的“拉力系统”。

何为“拉力系统” ?每个人在想到自杀时,都会有一个声音提醒“你不要”。这个声音就是拉力。拉力来自于个人的幸福感和自我成就感。

由亲人、情人、朋友、职业价值、个人价值等一切可以提供存在感的正向人、事和物组成,是可以让一个人幸福地生活着的正面力量,也是我们面临创伤时,可以安然度过的根本基础。

与之相反的就是推力,即创伤事件带来的痛苦感。

由学业不成功 、亲人疏离、失恋、失业等一切可以让人感到受挫的负向人、事和物组成。它会让人感觉低落、失望,甚至绝望,从而让人产生轻生念头,甚至实施自杀行为。

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女孩,某天回到家里,发现心爱的蜡笔少了一支。于是她出去买,但跑了好几个文具店都没找到。回到家后,这个女孩在浴室上吊自杀。事情发生后,所有人都震惊了。

林昆辉说,女孩自杀绝不是因为一支蜡笔。而是因为她的拉力系统过于弱小甚至没有,所以“买不到心爱的蜡笔”这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,成了导致她自杀的巨大推力。

无论年纪大小,一个人幸福感的大小,或者说抵抗痛苦的比例大小,会决定他是否活下去。

“想死的人都会看看手上有多少幸福,我是否有活下去的理由和价值?如果我死了,爸爸妈妈怎么办?”

这个女孩选择自杀前可能想过这个问题,但答案有可能是: “我不在了,他们或许就不会操心、老吵架了。我死了,他们会更快乐。”

这个女孩的悲剧源头,一定是未曾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爱,或者父母爱她的方式让她很痛苦。死,似乎要比继续活下去好。

所以,她选择自杀的原因不是太痛苦,而是一丁点儿快乐都没有了。

林昆辉曾接到一个10岁男孩的电话,男孩说他想自杀,问到原因,这个小男孩哭着说:“叔叔,我都没时间玩。”

对成人而言,挣钱、住大房子、开豪车是快乐,但对一个小孩子而言,玩就是快乐。如果父母只让他学习,他就会痛不欲生。

我们总说“快乐童年”,但大多数孩子的童年是什么?是上各种培训班,节假日没有休息,父母大都告诉孩子“先苦后甜”。

但孩子却只在意现在是否 “甜”,不能玩乐就没有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,拉力系统完全崩溃,所以很多看起来很听话的优秀孩子,最终会选择自杀。

那么,如何建立一个人尤其是孩子的拉力系统,从而让他在创伤事件来袭时,能抵御推力好好活下去?

02

储备足够的幸福感:让拉力系统坚不可摧

每个人一生中都无法避免遇到负向事件,痛苦与生俱来会伴随每个人。怎么办?我们要做的,就是建立更强大完善、任何痛苦都推不倒的拉力系统。

林昆辉说: “幸福感不能稀释掉痛苦,痛苦就在那里。但是更多的幸福感,可以让我们承受更大的痛苦,从而让拉力系统坚不可摧。”

不管怎么难过,林昆辉一回到家,所有的痛苦都烟消云散了。

“回家一看到老婆和妈妈,心情就豁然开朗了。家人是我幸福感和价值感的来源,让我把痛苦放在一边。”

他活到60岁,一直在不断储备幸福感,而给予他幸福的,都是家人。小时候是父母,长大后是恋人,结婚后是妻子和孩子。

现在大学生自杀率也很高,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时代和社会,更不在于弃他而去的恋人,或是无情的骗子,也不是因为挫折容忍力低,经不起打击,而是从小到大,他没有积累足够的幸福感即“拉力系统”。

所以,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,不是如何放下痛苦和抵抗挫折,而是如何好好活着的生命教育。

好好活着,就是协助孩子建立起自我成就的幸福感,衡量人情、友情、爱情、亲情的幸福感,维护好坚固的“拉力系统”。

对小孩来说,让他们在该玩的时候尽情地玩乐;对于成年的孩子,让他们努力地做自己,告诉他们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,有任何困难都找父母。

人情、友情、爱情和亲情这四种情感“拉力系统”,哪个缺少就给予相应的训练。 而这其中,父母就是最可靠的感情拉力。

“家长最该做的,是要让孩子能爱你,他们遇到问题时会想起父母。” 自杀者心中有父母时,他不会去死,而心中如果已经没有人值得他留恋,他才会失去生存的动力。“要让孩子明白,生命不是只为自己活,而是要爱别人。”

03

“六变三托”“三规六禁”:

每一个生命都能被挽留

每个有自杀念头的人,其实都有“六变三托”,即6种巨大的改变和3种托付的征兆。

“六变”是指性情、行为、花钱、言语、身体、环境的改变。

性情改变:原来腼腆羞涩的人变得飞扬跋扈,原来阳光开朗的人变得孤独和害羞; 行为改变:做自己不应该做的事、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时没有愧疚感; 花钱改变:无论是给别人还是给自己,钱都花光光。用钱来交代和这个世界和某些人的关系。 言语改变:总是谈生命的意义和价值,努力寻找自己活下来的理由,找不到就觉得自己该死;找死的理由,死亡的价值、仪式、费用和程序;怎么死?询问自杀的方法;动不动会提到“死”字,稍不如意就说“干脆死了算了”。 身体改变:出现急性或者慢性重病的人都会出现自杀的想法; 环境改变:天灾人祸,家毁人亡,越坚强的人越有自杀的危险。因为坚强,他们得到的关心、在乎、支持的几率就更小,“拉力系统”渐渐匮乏,敌不过“推力系统”而走向极端。

“三托”:托人、托事、托物。

托人:突然向亲友嘱咐、要求或委托,加强对某人的照顾; 托事:突然把自己的重大事件,要求或委托他人代为执行或完成; 托物:突然打包身边重要物品、玩物或宠物,要求或委托他人代为照顾或保护。

如果发现身边有自杀倾向、采取过自杀行为的人,我们要做到的是“三规六禁”。

“三规”是指“陪、听、说”。

“陪”:温柔体贴、和颜悦色、展露感情地陪伴,表达关爱,照顾起居生活,“陪”是如影随形地陪同,上楼跟后面,下楼挡前面,决不让当事人离开自己的视线; “听”:原则是只听不说,不说是指不对当事人提问,而随时要准备好听当事人说话,对方一有说话的征兆,陪同者就要在第一时间转头看对方并做倾听状。千万不要边听边回嘴,问东问西,尤其是问原因; “说”则是指如当事人长时间(整天)不说话,陪同者才可对他说话,但不是提问;不问他为什么想自杀,而是通过告知家中每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情,来重建当事人以及家庭与实体生活现象的“连接”,重建其“拉力系统”。

“六禁”:不要劝善,诉说人生有多美好;不要规过,要求别再做错事;不要哀求,责怪当事人让你伤心哭泣、生病;不要责骂,生气辱骂责备当事人;不要抱怨,责怪当事人引起大家生活的不便与困扰;不要质问,逼问事件发生的原委。

林昆辉说,有些人看到网络直播自杀案例,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暗示。如果感到不适,应该马上求助。

首先,找人陪伴,找喜欢和在乎自己的人聊天共事;其次,积极地看一些正面励志类的书籍、听交响乐。

如果自己仍然无法排解,可寻求专业心理机构的帮助。

“媒体大篇幅地报道自杀事件本身,过度揣测责任归因,也会造成社会大众的比较和跟随,从而引导自杀”。

林昆辉说, 当媒体用多少版面报道自杀事件,就应以同样多的版面来进行危机干预、防治知识的普及。

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,从不如意、不快乐、不幸福以至痛苦,生命就这样从生向死。

但是,没有什么比死更可怕,没有什么比生命更为珍贵。

所以,爱自己的同时也爱身边的人,彼此相信和陪伴而不是指责、伤害甚至相看两厌,从而建立坚不可摧的“拉力系统”,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责任和意义,也是最好的危机干预和预防自杀的方法!

本文摘自《婚姻与家庭》杂志

标签: 没有什么 危机干预 坚不可摧

x 广告
金融
x 广告

Copyright ©  2015-2022 热讯租赁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005723号-6   联系邮箱:29 59 11 57 8@qq.com